《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商纣。周公与召公一人手持大钺,一人手持小钺,夹辅周武王昭告天下商纣的罪行。a这一刻,也代表周王朝正式成立。簇拥武王左右的两人,周公旦自是不用多言,后来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还平定三监之乱,东征夷人,是周朝第一功臣。那召公又是何许人也?
召(shào)公奭(shì),在根据部分文献中,记载为周文王的庶子。在攻克殷商后,周武王分封燕(匽)地给召公,都城在今日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镇。但召公与周公一样,虽受分封,却因为需要辅佐朝政而不克前往,只得交由自己的儿子代为受命。于是,召公之子克前往燕地,时称北燕。
《白虎通·卷六·王者不臣》:”《诗》云:‘文武受命,召公虽翰。’召公,文王子也。”
《史记索隐》:“后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
为了辅佐王室而留在宗周的召公,自然不会被亏待,周武王又分封了陕西岐山西南一带的召地给召公。于是,召公就成了燕国与召国的共同始祖。
召公在西周初年功不可没,他历经了文武成康四世,是周初最为活跃的四朝元老。虽然名气不如周公来的大,但成王在位时,他与周公基本上分治周朝。
《左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周公被称为东伯侯,主管河南陕州区以东的区域;召公被称为西伯侯,主管陕西的区域。基本上召公都在宗周京畿之地办公,而且治理得当,更有“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的记载。
另一方面,治理东面的周公名气虽大,但在还政于成王三年后便因病去世。成王死前,将周康王钊托付给了召公与毕公。毕公是周文王第15子,与周公、召公一同辅佐成王,但同样也是名气被周公盖过的功臣。据说,在召公等人辅佐的治理之下,周朝在成王与康王之世,40多年没用刑罚,开创了“成康”之治。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召公死后,召国世系表不详,不清楚召公将召国诸侯之位传位于何人。后来,早年流失于海外的青铜器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等器被发现,器物上的铭文表示召国传位至召公后人召幽伯。
六年琱生簋
而五年琱生簋、五年琱生尊、六年琱生簋,并非主要描述召幽伯的故事。琱生,是几件器物的主人,这写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是记载着当时召幽伯、召伯虎与琱生之间处理土地界线的问题。这些材料,也可以说是理解西周宗法以及法律概况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