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浪驰木,(https://xueqiu.com/2546544092/309235733)
#估值#
一、为什么要估值?
为什么要估值?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看几段投资大师的经典语录:
第一段,是巴菲特在1997年致股东的信中“我们对于股市波动的看法”这个章节中的文字:
一则小测试:如果你打算一辈子吃汉堡维生,自己又没有养牛,那么你是希望牛肉价格上涨或是下跌呢?同样的要是你三不五时会换车,自己又不是卖车的,你会希望车子的价格上涨或是下跌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很显然显而易见。
最后我再问各位一个问题:假设你预估未来五年内可以存一笔钱,那么你希望这期间的股票市场是涨还是跌?这时许多投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能是错的,虽然他们在未来的期间内会陆续买进股票,不过当股价涨时他们会感到高兴,股价跌时反而觉得沮丧,这种感觉相当于当你去买汉堡吃时,看到汉堡涨价却欣喜若狂,这样的反应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只有在短期内准备卖股票的人才应该感到高兴,准备买股票的人应该期待的是股价的下滑。
第二段,是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第18章最愚蠢且危险的说法“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一只股票跌到底了”章节中的文字:
想要抄底买入一只下跌的股票,就如同想要抓住一把下落的刀子。通常来说一个更稳妥的办法是,等刀落到地上后,扎进地里,晃来晃去了一阵后停止不动了,这时再抓起这把刀子也不迟。想要抓住一只迅速下跌的股票抄底买入,不但抄不到底,可能连你的老底儿都会输个精光,因为你在错以为是底部的价位买入,其实根本不是底部,离真正的底部还远着呢,就像想抓住一把迅速下落的刀子,不但抓不住,反而会伤到手导致剧烈的疼痛,因为你抓错了地方。
以上两则投资大师的话,形象而令人印象深刻,不同的人读到后会有不同的启发。而对我的启发,则是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股票价格类比汉堡价格,或者类比下落的飞刀,我怎么判断汉堡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我如何判断“飞刀”是在迅速下落中,还是已经落到地上了?而想要做出准确判断,提高股票投资的成功率,就需要搞清楚股票估值!
而最近的股市表现,正是经历了过山车般的痛苦和快乐,上证综指自2024年5月(4月底上市公司完成了年报和1季报的披露)以来基本上一路下跌,从3400点跌倒3200点,跌破3000点,跌破2800点,跌到最低2635点,后来又波动再次跌到9月18日的2689点,在这个“跌跌不休”的过程中,价格到底是“低估”还是“飞刀”,两个想法不断交替出现,让人无所适从。但随后指数迅速大涨,到了国庆后开盘10月8日最高涨到3674点,但是随后又开始下跌。。。在这样“波涛汹涌”的股市中,提高收益的方法很多种,但我相信,搞清楚手中的股票估值,是有助于做到不受纷扰,准确判断,利用好波动而提高投资收益的。
二、采用什么估值方法?
先看巴菲特、段永平以及教科书中关于估值的观点。
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其存续期间所产生现金流的折现值。内在价值是一个估计值,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此外,这个估计值应该随着利率的变化或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修改而改变。——《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第6章
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简单不?对,简单但绝对不容易!不懂企业的人绝对没办法看懂未来现金流。所谓懂的人往往也只能看懂自己能力圈内很少很少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折现,而且还一定是毛估估滴。——《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投资逻辑篇)》
普通股价值评估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两种: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相对价值评估模型。——2024年CPA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第三章第四节(第6章表达相同意思)。
这里又有一个思考:估值方法很多,应该用哪种方法?先看两种常用方法中的“相对价值评估模型”,该方法原理,是找到可比企业,然后根据可比企业来推论估值,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如果可比企业,因为总体市场资金的涌入退出而价格“潮起潮落”,那么推论所得企业估值也是高低波动,无所适从。因此,更稳定的方法还是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只是方法原理稳定,不代表方法所采取的各种参数假设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方法忽略短期内股市资金潮涌带来的股价上下波动,而关注相对更长时期内企业的业绩表现,这种估值有点像“定海神针”的效果,无论牛熊,能够增加一些理性来看待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程度,有了这种理性,才有机会利用《聪明的投资者》第8章中提到的“市场先生”的报价。
三、估值有意义吗?
很多人在估值实践中,包括我自己,会经常问:估值到底有没有意义?
常见的质疑包括:并不能了解到企业的全部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通过阅读投资类书籍,我意识到,这些原因并非哪个市场独有,而是属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针对这些原因做进一步思考,发现很多投资理念,其实就是用来规避这些问题的。
第一个重要的投资理念,是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关于安全边际,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第20章这样写道:“我们给出的定义是,证券的市场价格高于证券的评估价格的差额,这一差额反映了证券的安全边际”,“我们建议,其股价等于或者低于其评估价值的三分之二时,可以购买它们”。
第二个重要的投资理念,是巴菲特的“能力圈”、段永平的“不懂不投”。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该文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也有)一文中提到:“你必须有能力对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一个大体的估计,但是你并不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这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要有一定安全边际的意思。你不要用8000万美元去买进价值8300万美元的资产。你要使自己具有很大的安全边际。在建筑一座桥梁时,尽管通过这座桥的卡车的重量通常只有10 000磅,你也必须坚持其承重要达到30 000磅。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
投资理念带来的启发:“能力圈”、“不懂不投”的投资理念,意味着要尽量去全面、准确的了解投资对象,避免了解信息不全,或者被虚假信息蒙蔽。而“安全边际”的理念,就是承认即使在“能力圈”内,即使在“懂”的范围内,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信息不全、或者信息错误、理解不准确,更重要的是,未来还没有到来,谁都无法遇见未来,未来必然存在不确定性,而安全边际的作用,是留出足够的空间,万一出现不利变化,能有机会从容调整,若是按预期正常进展,则能获得足够的利润,积累更强的保障。
我想,估值的意义,在于能够配合正确的投资理念(“能力圈”“不懂不投”“安全边际”等)加以应用。
四、股票估值计划与实践
如何正确估值?或者说,如何取得投资成功?或许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培养。先天禀赋已成事实,无法改变,这方面,只能是自己发掘、自己判断。
那么后天如何自我培养?培养,意味着要考虑将一天的时间,分配在什么事情上?例如,了解巴菲特日常时间是如何分配的——他在很多场合提到过,每天阅读5-6小时(普通人其实非常难做到每天阅读5-6小时),阅读的内容包括年报、期刊杂志等。他在2009年采访时说到:“刚开始我可是一页一页地翻阅穆迪手册。当时,我可能翻阅了2万页的穆迪工业、交通、银行和金融手册。我翻了两遍。实际上,我看了里面每一家企业,但有一些生意我看的不仔细。不过,这不是一个投资数千万或数亿美元实际可行的方式。所以我想说,如果你刚开始的钱很少,而且你真的对生意感兴趣,愿意去做,你会找到机会的。”
从以上巴菲特的经历中受到启发,做投资,应当沉下心来,将一天的时间分配在学习正确的投资理念上,分配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及相关期刊上。
很早以前,听一位学长说过一种学习方法叫做“遍历法”,他说他们本科学校学生英语很好,学习方法就是背最大最全的韦氏大词典。在管理咨询领域,也有一个原则叫做MECE原则,“不重叠 不遗漏”;如果做一项研究,导师也会先要求你找出所有能找到的研究文章加以学习研究,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想,背韦氏大词典以学英语、MECE原则做管理分析、做研究前先找出所有能找到的研究文章,这些做法其实都是“遍历法”,而“遍历”更是包含了一种流程、顺序的意思。如果将遍历法用于股票估值,可以先从中证A50成分股入手,阅读、分析年报,得出可供投资决策的股票估值。然后将范围逐步扩展到A100、沪深300、A500……港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