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是什么意思,拗九粥的寓意和象征

拗九节是什么意思,拗九粥的寓意和象征

‌拗九节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日期为农历正月廿九日‌。这个节日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在拗九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芝麻、荸荠、桂圆干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那么,拗九节是什么意思,拗九粥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拗九节是什么意思

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是福建省福州地区特有的汉族民俗节日,日期为农历正月廿九。这个节日的起源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亲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目连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吃掉。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颜色黝黑的甜粥,称为“拗九粥”,送去给母亲。因为福州话中“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又因粥的颜色黝黑叫“拗九粥”。‌

在拗九节这一天,福州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会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福州人认为“九”是不好过的,因此这个节日也象征着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千百年来,“百善孝为先”一直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在福州,“拗九节”已经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

拗九粥的寓意和象征

拗九粥的寓意和象征主要体现在孝顺父母、祈福健康和送穷神等方面。‌

1、孝顺父母

拗九粥是福州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的标志性食品。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也会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体现了孝顺的美德。‌

2、祈福健康

在拗九节当天,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为“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为“暗九”),都会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因为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顺利的数字,吃“拗九粥”和“太平面”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3、送穷神

拗九节不仅是孝顺父母的节日,也是送穷神的节日。在节日当天,家家户户打扫干净尘封的灰烬,意为“送走鬼神,迎来财神”,寓意着送走贫穷和不幸,迎来好运和财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